close

為了怕有爭議,這篇文章只是說明,這案件讓我聯想到史丹佛監獄實驗這個關於人性的實驗,所以拿出來相對照,僅此而已。
史丹佛監獄實驗是個著名的心理實驗,此實驗後來還有改編拍成電影《死亡實驗》和《叛獄風雲》



 
在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浦.津巴多在暑假的時候徵求了一批身心健康的大學青年,以每天得到15美元的獎勵參加此一心理實驗。他把史丹佛大學的地下室做為監獄使用,說是監獄,其實也只是稍微把教室改了一下而已。

他把學生分成兩批,「獄卒」和「囚犯」,為求真實,獄卒和囚犯都要穿上各自的制服,囚犯甚至是從家裡坐警車到校的。

第一天情況良好,囚犯甚至還能和獄卒說說笑笑,這時候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認為這大概會是無聊的兩星期。

後來狀況每況愈下,而且令人意外的,情況惡化得很迅速。到第二天的時候囚犯暴動了,因此獄卒就開始試著鎮壓囚犯。
後面幾天獄卒的鎮壓方針越來越過火,比如關禁閉、沒收食物、沒收枕頭被單、取消囚犯的睡眠、半夜點名、徒手洗馬桶、脫光衣服、俯臥撐、甚至使用分化的手段:配合度高的囚犯能得到比較好的伙食和牢房,不配合的會害大家連坐處罰。

才短短的三天,就有一個扮演囚犯的大學生產生哭泣、歇斯底里的症狀而要求退出實驗。
而本來應該客觀觀察實驗的設計者,津巴多回憶起當時,認為該囚犯只是「心理上過於軟弱,無法承受壓力」,所以和該名囚犯交換條件,希望他能當他的眼線,來交換更好的待遇。

後來該囚犯還是成功的退出實驗了,以一個新的大學生來代替他的位置。
新來的囚犯對於此實驗的情況非常驚訝,以絕食抗議來表達他的不滿,結果換來的是黑暗禁閉以及獄卒煽動其他囚犯孤立他。

接下來的三、四、五天各有一個囚犯退出實驗,第五天那位退出的要求還曾被拒,直到他起了疹子。
實驗到此時,無論是獄卒、囚犯、探監的父母親友還是實驗設計者,都已經當局者迷,忘記這是一個隨時可以終止的心理實驗。

到了第六天,津巴多的女友克莉絲汀來訪,對於看到的情況相當的震驚。
她認識其中的一個善良學生,在實驗中完全轉變成一個粗暴殘忍的人,而他的男友津巴多沈浸在這個實驗中,甚至在虐待的情事發生的時候,還很興奮的跟她說:「快來看!看看現在要發生什麼了!」,讓克莉絲汀感到震驚和殘忍。

於是在津巴多和克莉絲汀幾經爭論之後,在第六天,津巴多中止了這個實驗,比預計中了兩個禮拜還早了七天。


 
詳情大家可以自行咕狗,百度百科有很詳細的介紹,現在youtube甚至還留有當時實驗的影片。

網路上眾多的資料都已經為此實驗下了一個結論「無論一個人的性情如何,還是會因為環境壓力做出可怕的事情,而且將自己做的事情正當化。」
不過在現實生活中,此實驗的結論並不能為那些施虐者開脫,有很多人身處相同、甚至更糟的環境下,也不會做出同樣的事情來。
 
監獄和軍隊(起碼該旅)的共通點相當類似:封閉、權力結構、角色服從。

就算是軍中發生於情於理都不該發生的死亡案,還是會有志願役PO一些讓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言論

何況軍隊除了心理因素以外還有複雜的權利、政治、共犯關係....,更遑論十年來國軍兵力折損的原因,自殺和自殘占了第二名,三百名軍官少說也有兩個連,再再說明此環境的不健全。


此實驗最可貴的是局外、客觀的第三方克莉絲汀的介入,因為無論扮演獄卒、囚犯,還是設計規則的心理學家都已當局者迷。


也許軍隊也是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做作的Daph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